近期有作者向《Scientific Reports》投稿后已等待三个多月。一周前作者致信编辑部询问稿件处理进展,昨日收到编辑回复称"目前暂未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并明确表达了"不确定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等待"的疑虑,甚至建议作者"可考虑直接撤稿"。
如果作者在投稿过程中始终无法联系到责任编辑(Editor),可尝试通过期刊官网提供的联系方式,向编辑部推荐几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AE)协助处理审稿事宜。同时建议作者在投稿系统中仔细查阅期刊已发表论文的标识信息(如期刊分区、影响因子、研究方向分类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期刊与自身研究的匹配度。
关于SCI期刊审稿流程中频繁出现的"找不到审稿人"现象,其本质是编辑团队在既定时间内暂未成功邀请到符合要求的审稿人。这种现象背后存在多重原因:一方面,部分小众研究领域存在专家资源稀缺的情况;另一方面,某些前沿交叉学科的审稿人可能因学术会议、项目评审等事务导致时间冲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SCI论文进入外审阶段(peer review)后必须配备审稿人,这是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明确规定的刚性要求。
为规避此类风险,作者在投稿前应进行系统性期刊筛选,重点关注以下三个维度:
1. 期刊与研究方向的匹配度 优先选择近三年内发表过3篇以上同类研究方向论文的期刊。这类期刊具有显著的资源集聚效应:编辑团队通常已建立该领域的专家数据库,可直接联系到熟悉研究背景的审稿人。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专注于纳米材料研究的期刊更容易找到熟悉特定表征技术的审稿人。
2. 潜在审稿人网络分析 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目标期刊近五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重点关注:
通讯作者是否持续在该刊发文(表明其与编辑部保持良好合作)
参考文献中高频出现的作者(可能已具备审稿人资格)
期刊编委会成员的研究方向覆盖度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进行"期刊适配度评估"至关重要。建议首先通过期刊官网的"Aims & Scope"确认研究方向匹配度;其次分析近三年发表论文的参考文献重叠率;最后查阅期刊投稿指南中关于审稿流程的具体说明。这种系统化的筛选策略,不仅能降低因审稿人短缺导致的延误风险,还能提高论文被接收的概率。对于时间敏感型研究(如临床医学、工程技术等领域),选择审稿流程高效的期刊更是确保成果时效性的关键。
*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