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韧性方向优秀论文范文赏析——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研究
时间: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周期:
级别:
ISSN:
CN:
主管:
主办:
点击咨询相似期刊
声明:
①本页面非期刊官网,不以期刊名义对外征稿,仅展示期刊信息做参考.投稿、查稿,请移步至期刊官网.
②如果您是期刊负责人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期刊信息,可联系在线人员予以删除.
③如果需要学术咨询服务可以联系学术顾问了解服务明白纸,或者直接查看我们的服务项目.

杂志简介

  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成果,为沿线城市出口贸易提供了新动力。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提升城市出口韧性,且该效应在西部通道、大中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中心节点城市更明显,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效应发挥作用。此外,中欧班列的政策效应存在最优距离(约200公里),且与出口韧性协同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出口韧性成为衡量城市贸易稳定性的关键指标。中欧班列作为连接欧亚的重要运输通道,截至2024年已覆盖中国125个城市及欧洲25国227个城市,其对沿线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亟待深入探讨。现有文献多聚焦中欧班列的贸易增长效应,缺乏对出口韧性的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准自然实验,揭示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路径,为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贸易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2.1 中欧班列开通与城市出口韧性

  中欧班列通过三方面提升出口韧性:

  1. 物流稳定性:构建全天候运输网络,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增强贸易连续性。

  2. 市场多元化: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形成“点对点”运输模式,拓宽出口目的地选择。

  3. 区域协同效应:促进城市间经济联系,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集聚,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假说1:中欧班列开通直接促进城市出口韧性提升。

  2.2 技术创新效应

  中欧班列通过研发投入、知识溢出和区域创新水平三条路径推动技术创新:

  发达国家市场的高质量需求倒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中欧科技人才交流加速知识跨国传播;

  回程货物带来的先进技术与中间产品倒逼本土企业创新。

  假说2:中欧班列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提升出口韧性。

  2.3 资源配置效应

  中欧班列通过市场活力、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

  缩短供应链时长,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优化“生产-流通-消费”环节;

  降低运输成本,吸引企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

  假说3:中欧班列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增强出口韧性。

  三、研究设计

  3.1 模型设定

  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

  resil_{it} = alpha_0 + alpha_1 post_{it} + eta sum X_{it} + mu_t + v_i + varepsilon_{it}

  ]

  其中,(resil_{it})为城市出口韧性,(post_{it})为中欧班列开通虚拟变量,(X_{it})为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等)。

  3.2 变量与数据

  被解释变量:出口韧性采用单因素敏感指数测算,公式为:

  [

  resil_{it} = frac{Delta export_{it} (Delta export_{it})^e}{|(Delta export_{it})^e|}

  ]

  其中,(Delta export_{it})为实际出口变化量,((Delta export_{it})^e)为预期出口变化量(基于全国出口增长率)。

  核心解释变量:中欧班列开通虚拟变量(实验组为22个开通城市,对照组为其余城市)。

  数据来源:出口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欧班列数据来自EPS数据库,控制变量来自CSMAR等平台。

  四、实证结果分析

  4.1 基准回归

  表2显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post)系数均显著为正(p<0.01),表明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提升城市出口韧性。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信息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均对出口韧性有正向影响,人口规模影响不显著。

  4.2 平行趋势检验

  图1显示,开通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出口韧性的变化趋势无显著差异(p>0.1),满足双重差分模型的平行趋势假设。政策实施后(第1期至第12期),实验组出口韧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效应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中欧班列对出口韧性的提升具有持续性。

  4.3 异质性分析

  4.3.1 地理通道差异

  西部通道城市:系数为0.321(p<0.001),显著高于中部(0.189)和东部(0.112),因西部城市传统外贸基础薄弱,中欧班列对其物流瓶颈的突破更显著。

  节点城市:中心节点城市(如重庆、成都)系数为0.287,非节点城市为0.154,反映枢纽节点的集聚效应更强。

  4.3.2 城市规模差异

  大中型城市(人口≥500万):系数0.256,显著高于小型城市(0.103),因大中型城市更易形成产业集群,发挥班列的规模经济效应。

  非资源型城市:系数0.223,资源型城市为0.089,表明非资源型城市通过班列实现产业转型的效果更优。

  4.4 机制检验

  4.4.1 技术创新效应

  在模型中加入研发投入(R&D)和专利授权量(Patent)作为中介变量,结果显示:

  中欧班列开通使R&D投入增长12.5%(p<0.01),专利授权量增加18.7%(p<0.001);

  中介效应占比为23.4%,表明技术创新是中欧班列提升出口韧性的重要渠道。

  4.4.2 资源配置效应

  引入市场活力指数(Market)和产业集聚度(HHI)作为中介变量:

  班列开通使Market指数提升9.8%(p<0.05),HHI指数上升15.2%(p<0.01);

  中介效应占比达31.6%,说明资源配置优化对出口韧性的贡献更显著。

  4.5 距离衰减效应

  构建“城市与中欧班列枢纽距离(Distance)”二次项模型,结果显示:

  Distance系数为-0.003,Distance²系数为0.00001,表明存在最优距离约200公里。距离枢纽200公里内的城市,班列的辐射效应最强;超过该距离后,物流成本上升导致效应递减。

  五、稳健性与安慰剂检验

  5.1 稳健性检验

  替换被解释变量:采用出口波动率倒数衡量韧性,核心结论不变(post系数0.274)。

  调整对照组:剔除“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后,结果依然显著(p<0.01),排除政策叠加干扰。

  5.2 安慰剂检验

  随机分配实验组:将实验组随机替换为未开通城市,95%的模拟结果显示post系数不显著,排除偶然因素影响。

  提前政策时点:假设班列开通时间提前5年,估计系数趋近于零,验证因果关系可靠性。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1. 直接效应显著:中欧班列开通使城市出口韧性提升15.3%-28.7%,且效应随时间递增,在西部、大中型、非资源型及中心节点城市更突出。

  2. 双渠道驱动:技术创新(中介效应23.4%)与资源配置优化(31.6%)是核心机制,表明班列不仅改善物流,更推动产业升级。

  3. 距离衰减特征:城市与枢纽距离存在200公里的最优阈值,超出后效应减弱,需优化班列网络布局。

  6.2 政策建议

  6.2.1 强化通道网络与节点建设

  西部枢纽扩容:重点提升重庆、成都等中心节点的多式联运能力,打造“干支结合”的班列网络,降低西部城市外贸物流成本。

  区域协同布局:在距离枢纽200公里内的城市(如西安周边、武汉城市群)建设卫星节点,延伸班列辐射范围,避免远距离城市“被边缘化”。

  6.2.2 深化创新驱动与产业联动

  设立班列创新基金:支持企业利用班列开展跨境研发合作,对引入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强化技术溢出效应。

  培育“班列+产业”集群:在沿线城市引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依托班列构建“研发-生产-出口”一体化链条,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6.2.3 优化资源配置与市场活力

  完善班列回程机制:通过补贴回程货物运输、建设海外仓等方式,提升班列双向载货率,降低空返成本,增强资源配置效率。

  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对班列运营的行政干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班列运营,通过竞争提升服务质量,激发市场活力。

  6.2.4 动态监测与政策评估

  建立“中欧班列-出口韧性”监测指标体系,定期评估班列对沿线城市贸易稳定性的影响,及时调整线路规划与补贴政策。

  针对不同城市特征制定差异化策略,如对资源型城市重点引导产业转型,对小型城市推动与枢纽城市的产业协作。

返回列表

*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点击获得学术顾问服务

中文和英文期刊论文知识

sci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