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书号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赏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探析

分类:期刊常识 时间: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热度:743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当前高校教师存在数字化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应用欠缺及专业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成因包括培训重视不足、政策刚性欠缺、支持环境不完善、考核评价失衡等。研究提出重塑育人角色、优化政策体系、改革评价机制等提升路径,以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素养;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生成式AI技术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数字中国。教师数字素养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导向。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中小学教师,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关注不足。本文基于该标准,剖析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问题及成因,提出针对性路径。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校教师数字素养

  (一)数字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影响

  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推动高等教育模式创新,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涌现,改变了传统课堂生态。但“互联网+”也带来师生互动弱化等挑战,高校需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变革,而非被动接受。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革命性挑战

  生成式AI(如ChatGPT)和“元宇宙”技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AI技术可辅助教师定制个性化课程,“元宇宙”有望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成为决定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需从“工具使用”转向“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三)“元宇宙”时代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

  《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构建框架。高校教师需超越技术操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利用AI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具备数据安全与网络防护能力。数字素养已从边缘技能升级为核心职业能力。

  三、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问题

  (一)数字化意识相对薄弱

  技术认知浅层化: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有用性(如教学创新)和易用性(如操作复杂性)认知不足,制约技术应用。

  年龄差异显著:年长教师偏好传统教学模式,对多媒体、在线资源使用不足;年轻教师更适应新型模式,但整体自主提升动力受非教学事务干扰。

  资源利用率低:高校数字资源(如学生管理系统)未充分发挥个性化评价与智能管理功能。

  (二)数字化知识、技能及应用均较欠缺

  技术原理理解不足:教师仅掌握数字技术的浅层操作,缺乏与教学法、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难以构建沉浸式教学环境。

  数字化教学应用单一:多媒体使用多限于知识迁移,过程性评价缺失,未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形成性评估。

  (三)专业发展能力不足

  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滞后:教师较少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研究与创新,专业发展依赖外部支持,内在动力不足。

  学科差异显著: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擅长技术创新(如虚拟现实教学),文科教师应用能力较弱,不同职称、学历教师素养参差不齐,统一培训难以满足需求。

  四、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对数字素养专项培训重视不足,入职要求宽松

  职前培养缺失:高校教师招聘偏重科研,数字素养未纳入考核;非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缺乏数字素养课程,与中小学师范教育形成对比。

  职后培训低效:入职培训内容零散,考核标准宽松,培训侧重技术操作而非理念融合,系统性与针对性不足。

  (二)数字素养提升政策刚性不足

  政策执行缺乏考核:国家层面虽出台政策(如《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但高校主管部门未建立刚性考核机制,依赖高校自主落实,导致部分高校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重视不足。

  基础设施不均衡:非头部高校在智慧校园、教育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滞后,城乡、校际数字资源差距影响教师素养提升。

  (三)考核评价权重失衡,数字素养提升内在动力缺失

  评价体系导向偏差:高校考核仍侧重科研与传统教学“量”的评价,数字素养权重低,教师缺乏主动应用技术的激励。例如,职称晋升更依赖科研成果,而非数字化教学创新。

  工作压力与时间分配:教师非教学任务繁重,有限精力优先投入科研,数字素养提升被边缘化。

  五、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行动路径

  (一)重塑育人角色,提高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要求

  强化职前培养与招聘标准:

  高校在硕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增设数字素养课程,融入AI协同教学理念,为未来教师奠定基础。

  招聘时将数字素养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关注应聘者与AI技术协同工作的能力。

  职后培训体系化与个性化:

  依据《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设计涵盖意识、技能、应用、责任、发展五大维度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学科、职称教师提供定制方案。例如,为文科教师开设“数字技术与人文课程融合”专项培训。

  重新定义教师角色:

  高校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利用生成式AI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职业资格考核中增加数字素养实操环节,确保教师具备人机融合教学能力。

  (二)优化政策体系,完善数字素养提升的支持环境

  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强制考核指标,明确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责任,建立“政策-落实-评估”闭环。例如,将数字素养纳入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倒逼学校重视。

  高校落实政策与基建升级:

  高校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完善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数字资源平台等基础设施,缩小校际资源差距。例如,非头部高校可通过“结对帮扶”机制,引入头部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信息中心、院系联合推动数字素养提升,形成全员参与的数字化氛围。

  (三)改革评价机制,着力提高数字素养评价的权重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核心指标,设置量化标准(如每年完成一定课时的数字化教学、开发至少1门在线课程)。例如,北京市已将数字素养作为教师职业生涯基本要求,高校可借鉴此类模式。

  强化过程性评价与激励:

  引入学生对教师数字化教学效果的评价,结合课堂互动数据(如在线讨论参与度、AI辅助作业批改反馈)进行综合评估。对数字化教学创新突出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如“数字化教学标兵”称号、科研经费倾斜。

  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

  建立“评价-反馈-培训”循环机制,通过定期测评识别教师数字素养短板,针对性提供再培训。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教师技术应用瓶颈,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

  六、结论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环节,需从角色重塑、政策优化、评价改革三方面协同推进。未来,随着AI与“元宇宙”技术的普及,高校需构建“技术赋能-教学创新-评价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确保教师数字素养与时代需求同步升级,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最新学术问答

高端学术 品质服务 符合规范 安全放心

点击咨询

sci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