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甘肃省14市(州)2012-2022年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甘肃省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呈“倒N”型非线性关系,当前处于扩大差距的鸿沟期,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是重要作用渠道。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假设
1.1 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关键节点,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数字经济政策持续推进,但农村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应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城乡数字鸿沟亟待破解。
1.2 理论假设
直接影响(H1):数字经济初期通过技术红利缩小城乡差距,但随着发展不均衡加剧,可能进入扩大差距的鸿沟期,后期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优化再次缩小差距,形成“倒N”型关系。
间接影响(H2、H3):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两条路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前者初期推动产业重组,后期因农业数字化滞后可能扩大差距;后者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农业效率,但受农户数字素养制约。
空间效应(H4):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和技术溢出可能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产生空间集聚或扩散效应,影响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Gap),反映城乡收入分布的不平等程度。
核心解释变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DE),构建包含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4个维度11项指标的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
机制变量:产业结构升级(Ind,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农业社会化服务(Soc,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数)。
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gdp)、教育投入(edu)、财政自给率(gov)、金融发展水平(fin)、对外开放水平(open)。
2.2 模型构建
基准回归模型:引入数字经济的二次项、三次项,检验非线性关系:
[ Gap_{it} = alpha_0 + alpha_1 DE_{it} + alpha_2 DE_{it}^2 + alpha_3 DE_{it}^3 + alpha_4 Controls_{it} + mu_i + delta_t + varepsilon_{it}]
机制检验模型:分别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因变量,验证中介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解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揭示空间溢出特征。
三、实证结果分析
3.1 基准回归:非线性关系验证
结果表明:数字经济(DE)、DE²、DE³的系数分别为-0.373(*)、1.044(*)、-0.783(*),呈现显著“倒N”型关系。2012-2021年数字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的边际效应递减,2022年起进入扩大差距的鸿沟期。
控制变量影响:经济发展水平(gdp)、财政自给率(gov)对城乡差距有显著负向、正向影响,反映经济增长有助于缩小差距,而财政支出结构可能加剧不平等。
3.2 区域异质性
陇东南地区:“倒N”型关系显著,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如“东数西算”工程)通过就业创造缩小差距,中期因技术壁垒扩大差距,后期依赖政策引导回归缩小趋势。
陇中地区:影响微弱,数字经济规模效应尚未显现,普惠性不足。
河西地区:结果不显著,数字经济渗透率低,对城乡收入结构影响有限。
3.3 机制检验
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经济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同样呈现“N”型路径。初期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农业资源(如农产品电商、智能农机服务),提升生产效率;中期因小农户数字素养不足,服务覆盖不均加剧差距;后期随着数字技术下沉(如农村电商培训、智慧农业平台推广),服务普惠性增强,逐步缩小差距。模型显示,DE³系数为30.081(*),表明数字经济成熟阶段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正向拉动显著,间接助力城乡收入均衡。
3.4 空间效应分析
空间集聚特征:全局莫兰指数连续11年显著为正(2022年0.749*),表明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空间集聚,高-高集聚区域集中在河西走廊(如兰州、金昌),低-低集聚区域分布于陇东南(如天水、陇南)。
空间杜宾模型结果:
直接效应:DE、DE²、DE³系数分别为-0.211()、0.546()、-0.394(),本地数字经济对城乡差距的“倒N”型影响与基准回归一致。
间接效应:邻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城乡差距的影响更显著(DE³系数-0.769*),表明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存在“扩散-竞争-协同”效应:初期邻近地区发展通过劳动力流动带动本地增收(扩散),中期因资源争夺形成竞争壁垒(扩大差距),后期通过产业链协同(如跨区域农产品供应链)再次缩小差距。
总效应:DE³系数-1.164*,验证数字经济整体上通过空间溢出呈现非线性影响,邻近地区的技术扩散和产业协同对本地差距的缓解作用大于竞争效应。
3.5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稳健性检验:通过替换数字经济指标(主成分分析法)、缩尾处理、调整样本期(2012-2019年),结果均维持“倒N”型关系,模型稳定性良好。
内生性处理:采用工具变量法(1986年邮局数量与互联网人数交乘项),两阶段回归显示DE³系数-1.708*,拒绝弱工具变量假设,证实数字经济与城乡差距的非线性因果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1. 非线性关系显著:甘肃省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扩大-缩小”的“倒N”型轨迹,当前(2022年起)处于扩大差距的鸿沟期,需政策干预打破技术壁垒。
2. 区域异质性突出:陇东南地区受“东数西算”等政策驱动,数字经济影响显著;陇中与河西地区因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差异,效应较弱或不显著。
3. 双渠道作用机制: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核心路径,但均面临“数字鸿沟”瓶颈,需针对性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和农户数字素养。
4. 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空间集聚,邻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需加强区域协同(如跨市共建数字农业园区)。
4.2 政策建议
4.2.1 破解鸿沟期瓶颈,强化农村数字基建与技能培训
扩大农村数字覆盖:重点向陇东南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光纤网络、5G基站建设,降低农村“一级数字鸿沟”(硬件缺失)。
实施“数字新农人”计划:联合高校、科技特派团开展电商运营、智慧农机操作等培训,提升农户“二级数字鸿沟”(技能不足),2025年前实现农村电商培训覆盖率超60%。
4.2.2 深化产业协同,构建数字化农业产业链
推动“数字+农业”融合:在河西走廊优势农业区建设智慧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无人机植保、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引导陇中地区发展数字文旅、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利用“甘味”品牌整合农产品供应链,缩小非农产业与农业的效率差距。
4.2.3 强化区域联动,释放空间溢出红利
建立跨区域数字经济联盟:以兰州为核心,联动金昌、酒泉等数据中心
*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