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书号

关税波动论文范文参考2篇

分类:期刊常识 时间: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热度:657

关税波动论文范文

  关税波动论文范文参考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这一背景下,厘清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联动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已有研究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市场影响的文献大多关注企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生产配置,较少关注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传导(艾米缇等,2019a;戴、王,2022)。而物价稳定不仅关乎民生,也是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中国进出口关税数据和中国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监测数据,研究了 2017~2019 年外贸市场的关税变动对中国国内产品市场消费价格的影响。

  2017~2019 年外贸市场的关税变动是中国自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 WTO)以来面临的最大规模的双边关税提升。此次关税变动不仅会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也可能对中国的国内市场产生冲击。而现有研究 2017~2019 年中美关税变动对经济影响的文献,大多聚焦于关税上升对进出口贸易的直接影响。本文将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的国内市场相结合,重点关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联动性,考察了中国国内产品市场受到的影响。基于中国 2017~2019 年产品销售价格数据,本文发现,美国对中国关税上升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下降。美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上升 10%,中国国内对应产品价格下降约 0.5%。本文从自美国进口产品、自美国以外其他国家进口产品以及中国国产产品 3 个角度,对国内产品价格变化的来源进行了追溯。美国对中国进口关税上升增加了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最终使得中国自美国进口同类产品价格上升①。而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同类产品的价格没有受到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显著影响。

  基于产品价格变化分解等式,可求得中国的产品价格下降约 0.56%。造成中国的产品价格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美国加征进口关税使得中国产品对美国出口受阻,出口产品在不能充分转销至第三国的情况下转销国内市场,从而使得国内产品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此外,基于 2017~2019 年微观企业税收调查数据,本文发现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降低了企业的销售额、利润水平和价格加成。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美国对中国关税上升会加剧国内市场竞争,进而降低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的结论。相较于美国关税变动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冲击,2017~2019 年中国对美国产品加征进口关税的影响则有所不同。结果显示,中国对美国加征进口关税对国内市场存在一定的保护效应。平均而言,中国对美国进口关税每上升 10%,会使得中国国内市场的产品价格上升约 1.09%。这主要是由于自美国进口产品的含税价格上升,以及中国国产产品价格亦有增加所致。

  具体而言,中国对美国产品进口关税每上升 10%,将使得自美国进口产品的含税价格上升 6.26%②,中国国产产品价格上升 1.14%。除讨论中美关税上升对中国对应产品价格的直接影响外,本文进一步结合中国行业间的投入产出表,将关税变动在上下游的传导纳入分析。本文发现,美国对中国进口关税上升会降低国内对应上游产品的价格。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以最终消费品为主,中国下游最终品出口受阻会减少对上游行业产品的需求,进而降低上游行业的产品价格。与此相对,中国对美国进口关税的上升会抬高对应下游产品的国内价格。这是因为中国自美国进口产品以中间品为主,关税上升导致的生产成本上涨抬高了下游行业的产品价格。在分别就中美关税波动对国内市场的价格传导进行分析后,本文计算了中美双边关税变化对中国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的总体影响。结果显示,2017~2019 年中美进口关税的上升对国内市场的价格传导作用相反、大小相当。因此,相较于美国对中国进口关税的上升恶化了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艾米缇等,2019b),中国在此期间的国内物价未明显受到国际市场关税波动的影响。

  即使进一步考虑对于上下游行业的溢出效应,双边关税对国内市场价格的综合作用仍然较小。但是,如果分产品去看,不同产品受到的影响依然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还考察了此次双边进口关税上升对中国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发现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进口关税会降低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而中国进口关税则会提高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但最终的综合效应仍然较小。相较于现有文献,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中美关税变化的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外贸市场的影响,但对中国国内市场影响的研究仍然有限。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利用中国主要城市价格监控数据,首次考察了中美关税波动对中国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的传导及其在产业上下游的传递。

  第二,与以往关注一国关税政策变动对国内市场冲击的文献相比,本文重点考察国内市场的产品价格调整,并分析关税传导至产品价格的可能机制,为外部冲击如何影响我国物价水平提供了新的证据。第三,不同于已有文献,本文通过将价格进行分解,从国内市场价格变化中分离出中国生产产品的价格变化,进而讨论和分析了关税波动对中国国内市场价格和国产产品价格的差异性影响。本文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数据以及实证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探究了美国加征进口关税对中国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的影响;第五部分讨论了中国反制性关税对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的影响;第六部分研究了中美关税变动在上下游行业间的传导,评估了对国内市场的综合效应以及对中国价格指数的影响,并考察了关税波动的长期价格传导;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美关税变化演进2017 年 8 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以下简称 USTR)启动针对中国的 301 调查。301 调查源自美国《1974 年贸易法》第 301 条,该条款赋予美国总统依据行政令实施加征关税等贸易制裁措施的权力。2018 年 2 月,美国商务部披露援引《1962 年贸易扩展法》第 232 条进行 232 调查的结果,认为钢铁和铝制品进口可能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2018 年 3 月,USTR 发布 301 调查结果,《基于 1974 年贸易法 301 条款对中国关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和创新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实践的调查结果》的报告污蔑中国存在强制技术转让和盗窃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此后美国根据 232 调查结果,对钢铁和铝制品分别额外加征 25%和 10%的进口关税。2018 年 4 月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通知,表示为平衡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给中国利益造成的损失,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产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同年 4 月 2 日,中国对自美国进口的约 30 亿美元产品额外加征 15%~25%的进口关税。至此,中美两国自对方进口产品的关税水平开始逐渐上升。2018 年 4 月,中美两国分别发布对来自对方国家价值约 500 亿美元的产品额外加征 25%关税的产品清单。在两国多轮对来自对方国家产品额外加征进口关税并实施相应政策后,产品清单几乎覆盖了中美双边贸易的全部产品。我们在《管理世界》网络发行版附录附表 1 中对此次中美进口关税变动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

  (二)实证设计为研究进出口关税变动对中国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的影响,本文采用如下回归方程:Δlnpricerpt=β1Δtaudirectpt+γrp+γrt+εrpt (1)其中,Δ 表示月度层面的一阶差分(卡瓦洛等,2021;法杰鲍姆等,2020),即本月减去上月,lnpricerpt 为城市 r 的产品 p 在月度 t 的对数价格水平。taudirectpt 为美国(中国)在时间 t 对产品 p 所征收的进口关税,计算公式为 ln(1+tariffb+tariffa)。其中,tariffb 和 tariffa 分别为基础性关税和额外加征的进口关税。系数 β1 衡量了关税变动对中国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的直接影响。除关税外,(1)式控制了城市—产品固定效应(γrp)和城市—月份固定效应(γrt),εrpt 为残差项。为深入讨论国际市场关税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并在后文拓展到在上下游行业的溢出效应,本文在计算产品 p 的海关关税时,首先根据从中国海关获取的匹配表将 2017 年的海关 HS 编码产品逐一匹配到投入产出表IO-2017 五位码行业 s,后将产品 p 对应到 IO-2017 五位码行业,从而得到国内产品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的关税波动。将产品 p 匹配到行业 s 的具体步骤如下:(1)利用 Stata 软件根据产品描述和行业名称进行字段的精确比对,得到产品名称即为 IO-2017 行业名称的子样本;(2)对步骤(1)未精准对应行业的剩余样本,利用 Stata 的模糊匹配命令 reclink 将产品对应到文字描述相似的行业;(3)对步骤(2)模糊匹配亦未对应到具体行业的产品样本,进行人工逐一核查;(4)对前 3 个步骤匹配后的结果进行核对,最终得到每个计价产品与 IO-2017 行业的对应关系。

  (三)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中国 2017~2019 年产品价格监测数据、2017~2019 年中国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数据、2017~2019 年产品层面的进出口贸易数据、2017 年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国 2017 年行业层面的投入产出表,以及中国 2017~2019 年的月度价格指数数据。

  1. 国内市场产品价格数据本文使用的中国 2017~2019 年产品销售价格数据,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控中心公布的《中国主要城市价格监控数据》(CPIC 数据库)。原始价格库包括居民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农副产品等产品信息,记录了每种产品的名称、等级、计价单位、计价城市、计价地点及旬度价格。价格信息由专人在各城市指定市场上定期收集,严格遵循发改委价格司制定的程序,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信度③。众多研究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的文献均使用该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王永进、侯韫韬,2022)。为计算产品所在行业受到的直接关税冲击,以及通过上下游传递的需求和供给冲击,本文基于产品描述和行业名称进行字段的匹配,并对匹配后的结果进行核对,将 200 多种计价产品逐一匹配到 IO-2017 五位码行业。

  2. 进出口关税数据本文使用的产品进出口关税数据包含 2017~2019 年中国产品进出口基础关税,以及此次中美两国额外加征的产品关税。其中产品进出口基础关税信息来源于 WITS-TRAINS 数据库,包含中国进出口 HS6 位码产品、进口来源地/出口目的国、贸易年份、以及最惠国(MFN)关税水平。而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国额外加征的产品关税数据来源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和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包含额外加征关税的 HS10 位码产品清单、清单公布时间、加征关税的实施时间,以及额外加征的关税税率。中国对美国加征的反制性关税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官网,包含 HS8 位码产品、加征关税时间,以及额外加征的关税税率等基本信息。中美两国互相加征关税的过程中逐步公布已额外加征关税产品的豁免清单。我们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和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以及中国财政部官网信息,并结合已有文献整理的豁免清单(伯恩,2021)进行交叉验证,得到本文研究样本期内的中美两国豁免清单。豁免清单包括豁免产品的 HS 海关编码、豁免时间段,以及原额外加征的关税税率,我们也据此对原关税数据进行调整,并基于调整后的关税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管理世界》网络发行版附录附表 2。

  3. 中国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本文第六部分主要借助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7 年全国 149 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IO Table)计算行业间的上下游联系,并结合进出口关税的波动,衡量进出口关税在行业间的传递效应。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为 IO-2017 五位码行业,本文基于从中国海关获取的匹配表将 2017 年的海关 HS 编码产品逐一匹配到 IO-2017五位码行业。通过行业间的上下游投入产出联系,求得每一个行业作为上游面临的需求冲击,以及作为下游行业面临的供给冲击。由于世界各国仅在 HS6 位码层面对产品的界定一致,而更细分维度的 HS10 位码/HS8 位码产品范畴在各国之间不尽相同。为此,本文在计算进出口关税对国内产品价格的影响时,将美国的 HS10 位码产品关税和中国的HS8 位码关税均加总到 HS6 位码层面,并依据 HS6-2017 和 IO-2017 的匹配关系,求得国内产品面临的关税冲击。

  4. 进出口贸易信息本文使用的产品层面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的中国海关统计局。中国海关统计局提供了 2017~2019 年分产品、分省的月度进出口信息,包括贸易省份、进出口月份、进出口 HS8 位码产品、进口来源国/出口目的国、贸易方式、贸易金额和贸易量等。在计算 HS8 位码产品的进出口价格时,本文在样本期内对 HS8 位码产品的数量单位进行了统一,从而保证了同一 HS8 位码产品的价格单位一致。

  5. 国家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本文对中国国内市场的价格变化进行分解时,使用的国家间投入产出表为来自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以下简称 OECD)更新的 2017 年 ICIO 表(Inter-Country Input-Output Tables)。OECD 于 2021 年更新的国家间投入产出数据库 ICIO-2017,是以各国官方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整理成涵盖 67 个国家(38 个 OECD 成员国和 28 个非OECD 成员国)、45 个行业的全球数据库。ICIO 发布时间相对及时且数据内容全面,因此本文使用该数据来计算国家和行业参与全球贸易的相关指标。6. 价格指数数据本文使用的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原始价格指数汇报了 2017~2019 年 40多种行业的名称和月度价格指数,是反映中国通胀状况的核心数据。基于上述数据和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在回归分析中使用到的变量的基本描述统计特征如表 1 所示。

  关税波动相关论文范文二:

  自2003年后,我国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传统加工制造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明显,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因此,在2015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意图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通过去产能和去库存为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做减法,有效化解了大宗商品的供需矛盾。2018年制造业投资回升至今年较高水平。但与此同时,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对市场因素的变动变得更为敏感,大宗商品中的化工原料,有色金属往往是我国制造业的原材料。因此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上游的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也更为频繁和剧烈。需要对上游原材料的成本价格管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在国外,自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签署了针对中国的备忘录,宣布了美国301调查结果为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并以此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并购,并对中国大量商品加征大规模关税。4月3日上午美国发布对中国加征25%关税的产品清单,而中国在同日下午,也公布对原产于美国的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关税。5月17日双方协商发表联合声明不打贸易战,但在5月30日特朗普却打破“停战协议”,宣布将继续对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的“重大工业技术产品”征收25%的关税。主要涉及到机械设备、金属及其制成品、矿物燃料、化学制品等,都是我国制造业重要的上游原材料,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面临的上游成本增加,针对的就是中国先进制造业,意图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美贸易战是一场持久战,这就意味着我国制造业的上游原材料和下游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基调之下,汇率改革后汇率的单边升值或贬值转化为正常波动,在汇率利率锁定,期限适配,的前提下进行无风险套利,0敞口。汇率波动频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这正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重要表现,这也意味着汇率波动风险也在增加。企业将会面临进一步扩大汇率价格的交易区间、取消与市场价割裂的中间价报价方式、市场自由浮动、扩容银行间主体,放开头寸限制、放宽交易背景限制直至取消、资本项下放开。因此未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将会进一步增大,并保持双向波动,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相关性下降,对一篮子货币大致稳定。

  正是基于国内去库存去产能的背景下,物品的价格对于市场因素的更为敏感,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进出口货物关税波动剧烈,汇率市场波动频繁的现状,我国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愈发显著,寻求恰当的衍生金融工具对冲价格风险达到套期保值的效果,成为当前企业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首要课题。

  二、制造业面临着双向敞口风险

  加工制造企业一般属于产业链的中游,该类企业面临着的风险有其独特性。该类企业往往面临着双向敞口风险,即同时存在上游敞口和下游敞口,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均存在波动的不确定性。双向敞口较单向敞口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更大,更难管理。加工制造企业面临风险的本质都是由于商品价格变动的方向和幅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动。此处的商品包括上游原材料、下游制品、替代品等。

  (一)上游原材料的价格风险

  对于加工制造企业具体而言,上游原材料的价格风险表现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企业采购原材料前,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因此企业的成本增加,面临着利润相对减少的风险;另一种情况是在企业购买原材料后和下游制品售出前之间这段时间原材料价格下降,此时其他竞争者的成本价更低,下游制品价格更低,而该企业面临着下游制品的价格劣势,务必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就面临着销量下降和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的风险。

  (二)下游制品的价格风险

  造成下游制品价格波动的一般有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产品更新迭代或者科学技术发展的出现产生了新的进入者,瓜分了市场份额,另一种是现有替代品由于某种原品具有了价格优势,产品销售价格更低,第三种是由于政策、经济环境等因迅速整个市场对于企业下游制品的需求量减少。在这三种情况均会导致该企业的下游制品的需求减少,销售价格下跌,最终使得企业的利润减少甚至面临着是入不敷出的风险,危机企业的生存。

  由此可见,制造业由于其处于产业链的中段,同时面临着上游风险和下游风险,双重风险敞口,相比单项敞口的企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不仅要分别控制上游成本风险,还要控制下游销售风险,还要关注下游制品的价格与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差,并且要将上下游风险的大小、方向、时间进行匹配。面对着诸多不确定性,制造业亟需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这一灵活的工具来管理其风险。而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来看,虽然较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在近两年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体量持续增长,市场流动性加快,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加速上涨,场外市场也愈加活跃。虽然各细分市场还不够健全,但整体已经初步能支持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满足企业转移对冲风险的需求。

*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最新学术问答

高端学术 品质服务 符合规范 安全放心

点击咨询

sci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