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研格局持续演变的当下,中国科研的崛起备受瞩目。施普林格・自然发布的《全球科研脉动》报告,联合自然指数,为我们深入剖析中国科研影响力提供了关键视角,自然指数主编 Simon Baker 也分享了独到见解。
从研究成果质量来看,中国对高影响力研究的贡献与日俱增。自然指数追踪作者在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期刊的发文,2024 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显示,全球前十科研机构中,中国独占七席。《全球科研脉动》报告指出,中国相当比例的研究成果跻身高引用量文章前 10%,与科研强国美国等不相上下。在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科学领域,中国研究成果位居全球首位;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领域,也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即便在部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的学科,中国高影响力论文占比同样出色,像临床等领域,中国高被引文章数量虽有限,但在国家科研产出中的占比和美国等国家相近。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力。科研投入上,截至 2019 年,中国研发支出占全球 22%,仅次于美国。持续投入推动科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四五” 规划更聚焦技术创新,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人才战略成效显著,中国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回流,众多留学人员带回国际前沿理念和技术,加速与国际科研标准接轨。同时,政策改革为科研发展保驾护航,一系列科研诚信政策相继出台,优化科研评估环境,引导科研走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在众多机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仅 13 年,凭借精准投资、国际合作和人才战略,在自然指数排名中升至全球第 41 位。中国科学院更是在 2024 自然指数中一骑绝尘,研究成果远超哈佛大学。九校联盟(C9)论文产出和引用成绩亮眼,中国大陆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也在持续攀升。
《全球科研脉动》和自然指数为编辑群体深入了解中国科研格局提供了有力依据。数据清晰表明,中国科研质量显著提升,在全球科研舞台正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